念處的意義 班迪達尊者

簡介

班迪達大師經常提到「念處」(Satipattana)的意義,他運用語源的說明,闡釋禪修練\
習中,

觀察生起的身心目標的正確方法。

大師對「念處」這個詞作詳細且實用的說明,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這說明是令禪修得

以成功的妙方。如果謹慎地運用在個人的修行上,「法」將會很快地自我顯露。


正念的七大利益

念處禪修的練習,能夠讓眾生的心得到淨化、超越憂愁和悲泣、滅除身苦和心惱、進入

正道、並證得涅槃。


念處的語源
巴利文的Satipattana,通常英譯作正念的四個基礎(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然而,將Satipattana這個複合字拆解,再檢視其個別成份與組合後的含義,將能夠展

現它完整的意義。

sati + pattana

或者

sati + pa + thana

sati(念)源自意指「記憶」(sarati)的字根,但當它作為心所時(遍一切美心心所),則

表示「心在場」、「對當下的警覺」、「覺知心」、「醒覺及留心」,而不是指對過去的

記憶能力。

pattana(住、處)是指「緊密、堅實而穩固的建立」、「運用」、「建造」。

組合這sati與pattana兩個字後,這複合詞的意義就變成「緊密、堅實及穩固的建立起對

觀察目標的覺知」,這種覺知也可以說是supatitthita sati(穩固的正念)。


四念處

四念處只有一個本質──正念觀察身心現象,它們有所區別,是因為正念運用在四種目

標:1.身(kaya) 2.受(vedana) 3.心(citta) 4.法(dhamma)。最後的「法」包含五蓋、五

蘊、六根與六境(一般活動)、七覺支和四聖諦。


正念

巴利文的Sati(念)經常被英譯作Mindfulness(注意或留意)。然而,這樣的翻譯還是無法

呈現完整的字義。「觀察力」(Observing Power)是比較貼切的翻譯。它完整的字義,可以

透過它的幾個特色來理解,例如特相(lakkhana)、作用(rasa, 味)、現起(paccupatthana)

、近因(padatthana, 足處),以及其它可辦視的特質。


特相:不漂浮

正念的特性是不搖擺(wobbling),也就是不從目標漂走(apilapana lakkhana*1)。註釋

書舉個南瓜的譬喻。乾的,挖空的南瓜丟進水中,會在水面上起起伏伏。同樣地,觀照和

觀察的心不應該只膚淺地掠過目標。心應該要沈入或投入到觀察的目標之中,如同石頭丟

進水裏,會直接沈入或投入到水底。

假設腹部是你正念修行的基本目標。試著把注意力穩固地專注在基本目標上,心就不會

溜走,它會深深地沈入到腹部上升與下降的過程。一旦心穿透整個過程,便可以了悟其真

實的本質:繃緊,壓力,移動等等。

*1巴利文apilapanata的英文字面翻譯有「表面性的相反」(opposite of superficiality

)、「不漂浮」(non-floating),延伸義為「投入到目標中」(plunging into its object)


作用:保持目標歷歷在目

正念的作用是不迷惑,不忘失(a-sammosa rasa),表示觀照心不應讓目標離開、不錯過

目標、不忽略目標、不容許觀察的目標丟失,換個積極的說法,正念的作用是永遠保持目

標能歷歷在目。如同足球選手的視線從不離開足球、羽球選手的視線不離開羽毛球,拳擊

手的視線不離開對手的移動一樣,所以禪修者一樣也不該讓視線離開正念的目標。


現起:面對與保護

正念有兩個現起結果,即面對目標和保護。

面對目標

正念主要的現起結果是「面對」──心直接面對觀察的目標。巴利文visayabhimukha

bhava paccupatthana,意思是,念顯現成:心處在正面(abhimukha)面對目標或所緣境(

visaya)的狀態(bhava)。

據說人的臉是性格的指標。因此,如果你想要評價一個人,你必須跟那個人面對面並且

小心的研究他的臉。如此,你的判斷就會很正確。但如果你跟那個人,站斜了一個角度、

站在他後面或是離他太遠,你就很難去分辨他臉上明顯的特徵。

同樣地,當觀察腹部上升時,如果你的心確實地正對著腹部上升移動,你將會注意到上

升過程中有不同的感受,例如繃緊、壓力、熱、冷或移動等。

保護

如果觀照心面對觀察的目標,持續相當一段長的時間,禪修者能發現心因為少了煩惱而

變得清淨。這清淨便是正念另一個現起的結果──護衛、保護心不受煩惱攻擊(arakkha

paccupatthana)。正念現前時,煩惱便沒有機會進入意識之流。

正念,可以比喻成一個警衛,因為它守護著六根門。警衛不會容許不良的破壞份子通過

,只會讓善良和有益的人通過。正念不會容許不善心(akusala),只允許善心(kusala)。因

為不接受不善心,所以心得到保護。


近因:牢固的想、四念處

正念生起的近因是:牢固的想(thirasanna padatthana)及四念處(kayadi satipatthana

padatthana)。

1. 牢固的想

為了能念住於目標,對目標具有強烈及堅固(thira)的想(sanna)是必要的。想越是堅定

、強壯及穩固,正念就越堅定、強壯與穩固不變。

想的兩個作用是:對諸行(sankhara)作1.記錄及2.識別,無論它們是善或不善。可以把

想(sanna)與錄音機或錄影機的錄音功能作比較。錄音動作的進行,不會管演講的內容與品

質如何。清楚高品質的錄音──如利用最先進的數位錄音,將古典音樂會或歌劇錄在光碟

片(CD)上──是重播錄音內容時產生清楚、強烈且印象深刻的聽覺經驗(正念)之要因。

同樣地,在禪修練習中,對於觀察的目標,具有強烈、清晰的想(記住或標記)、對強壯

、清晰、穩定的正念而言,是非常強大的支柱。

2. 四念處

正念生起的另一個近因是四念處(kayadi satipatthana padatthana)。換句話說,正念

本身就是正念的近因。事實上,正念的發展是持續動能的結果,這剎那的正念會引生下一

剎那的正念。

這好比我們受教育的過程,假設學生好學且恭敬地做家庭作業。低年級學習的課程是學

習高年級課程的要因,國小教育是中學教育的要因,而這些又成為大學及高等教育的要因



簡單的說,正念會引發出更為龐大及強壯的正念。


即時性

即時覺知所觀的目標,相當重要。目標生起與觀照之間不應該有任何間隔。目標出現和

觀照的心不該在不同時間出現。對當下生起的目標之觀察,應該立即發生,沒有任何的延

遲。觀察應該是立即的事。目標一出現,就應立刻觀察。

如果觀照有所延遲,那麼當觀照心轉向它時,目標早已溜走了。過去與未來的目標是無

法被正確了知的,如果注意力無法在目標出現時立即跟上,它就不是毗婆舍那禪修,也觀

察不到真實法。


同時性

所謂同時性的現象,就是兩個或多個事件在同一時間進行著。而觀照心與所觀的目標的

同時性,是正念一項非常重要的特質。例如目標一出現,觀照心即在它生起時同步地擊中

目標,與目標同步。


非凡的正念

念處的巴利文sati-patthana的pa這個接頭詞,指出念應該具有非凡、突出(visittha)的

特質,或者極度、密集且持續(bhusattha)的特性。一般的念,在密集的念處禪修中是不適

合的。這是pa一詞的特性,也表示它在實踐上的意涵。以下將要討論這一點:


衝入(pakkhanditva)

念處的巴利文satipatthana的pa,也可以解釋作巴利文的pakkhandana,意思是衝入、躍

向、突進。觀察的目標一旦出現,心必須疾倏地,帶著強大的力量與勇氣衝向觀察的目標

。它毫不猶豫攻擊目標,無經思索、反省、分析、想像、尋問、考慮、推測或幻想。如此

,「衝入」包括好幾個面向:

夾帶著力道、速度,或說強大的威力、力量與動能,進行激急、迅速、快捷的移動。


比喻:猶如急速地將病人送往醫院。

驟然攻擊而擄獲、抓住或逮捕;做出迅速的攻擊或襲擊、衝鋒。

比喻:士兵用迅雷不及掩耳的的強大火力擊敗並擄獲敵人軍隊。

群眾成群且急切地移動到一個特定的場所。

比喻:群眾在球賽將開始前,衝向足球場的入口。

以極快的速度,緊急、迅速、匆忙地的移動。

比喻:在工作中的人會說,「我身處在非常可怕的匆忙中」;或是,如俗話說的「打鐵

趁熱」,趁目標還「新鮮」、「熱騰騰」的時候,就要立即觀察目標。

禪修者的觀照不應該走走停停。覺察力不應該鬆懈、懶惰、隨意;不應有落後或延遲;

更不應停住不動。其間不應該有散亂的心,應該不給雜念生起的機會。觀照不應該冷漠或

有所猶豫,而應該有系統、有次序地衝向目標。


牢固地緊握住目標(upagganhitva)


農夫種田在收割稻米時,需要牢牢地緊抓住一把的稻子,這樣他才能用鐮刀割斷它。同

樣地,禪修者也要牢牢地緊抓住觀察的目標,如此心才不會溜掉,或跟丟觀照的目標。

當正念變得穩固時,禪修者將能緊抓住較粗顯的目標。更多練習之後,注意力可以持續

停留在更微細的目標上,到最後,每個非常微細的目標都會被心緊緊抓住。因此,在嘗試

把握較微細的心理目標(像動機、念頭)之前,禪修者第一步要試著去捕捉身體的目標。


涵蓋、遍佈整個目標(pattharitva)

觀照的心必須完整涵蓋觀察的目標,遍滿整個目標(pattharitva),包圍目標,並全面

的掌握。從目標的出現開始,進行,到結束的所有過程都要觀照,不是只觀照目標的一部

份而已。


持續轉起(pavattati)

就實修而言,這特質表示對當下目標的觀照,應該連續不中斷的;也就是,一剎那的正

念緊接著下一個剎那的正念,持續而不停。前一剎那的正念應該連接著下一個剎那的正念

。簡單的說,正念要能相續。

比喻:

如果兩塊木地板的中間有空隙,那麼灰塵和沙子就很容易跑進去。同樣地,如果正念

不連續,中間有了空隙,煩惱就很容易跑進去。

在過去,我們需用兩根棍子摩擦生火。如果無法連續地摩擦,而是停一下摩擦一下,

那麼就生不了火。同樣地,如果正念不能連續發生,就無法擊發智慧之火。

再從反面來重申這一點,對目標的觀照或正念,不應有間隙,要能連續不斷。不能在走

走停停的方式下進行。很多人的練習都是斷斷續續,經常中斷然後又重新開始。保持正念

一段時間,然後又停下來做白日夢,這被稱為「變色龍的禪修者」。


不加操控

無我(anatta)這個共相,可以運用在觀照身心現象的過程之中。禪修者必須極小心的觀察

目標,不要操弄、控制或想去主宰目標。應該只是單純地觀察存在的目標,而不是他所期

待的應存在的目標。


結論

現在我們該如何說satipatthana(念處)呢?念處是用正念衝向、進入和遍佈在任何觀照的

目標,心因此牢固地貼近目標。當觀照「上升」時,心進入到觀照的目標;也就是腹部的

上升移動。正念衝入目標,同時遍佈它,因此心牢固地貼緊在目標上。然後,觀照「下降

」等在身心生起的其他目標時,重複這相同的過程。

因此,得到的結論是,正念應該是強有力且勇於面對的。正念應該撲向目標,完整涵蓋

目標,穿透它並且不放過任何一個部份。

如果你的正念有這些特質,你的禪修保證會有快速的進步,一定能圓滿修行,證悟涅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羅漢與菩薩道

2024/1/26 靈魂契約 去除業力 獲得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