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15, 2009的文章

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禪 (二)

禪相從「想」而生,而在禪相出現之前,由於不同禪 修者有不同的想,即產生不同的禪相。雖然所修的業處都 是安般念,但卻因人而異地產生不同的禪相。對於有些人, 禪相柔和得有如:棉花、氣流、似晨星的亮光、明亮的紅 寶石或寶玉或珍珠。對於有些人,它粗糙得有如棉花樹幹 或尖木。對於有些人,它則呈現得有如:長繩或細繩、花 環、煙團、張開的蜘蛛網、薄霧、蓮花、月亮、太陽、燈 光或日光燈。像棉花一樣純白色的禪相大多數是「取相」 (uggaha nimitta),因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 當禪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時,那就是「似相」 ( pañibhàga nimitta)。當禪相像紅寶石或寶玉而不明亮 時,那是取相;當它明亮和發光時,那就是似相。其他形 狀與顏色的禪相可以運用同樣的方法去了解。 如果禪相出現在你面前遠處,就不要注意它,因為它 可能會消失, 而且如此修行是不會達到安止定( appanà samàdhi)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修習)安般念業處 的一個重要規則。註釋裡提到:只有當修習念( bhàvanà sati)能夠專注於接觸點的息時,安般念的定力才能圓滿 成就。若專注該處之外的息,那是不能證得安般禪那的。 所以,當禪相遠離於息時,你不應該注意它,而應繼續只 專注於鼻孔周圍一處清楚的息,隨後禪相就會自動移近及 停留在該處、與息結合成為一體。 如果禪相於氣息的接觸點出現,且保持穩定,該禪相 似乎是氣息,氣息似乎便是禪相,而且心很自然地緊繫於 它,其時便可忘記氣息而只專注禪相。如此從氣息轉移注 意力至禪相,你將會進步。 達到這階段時, 切記別玩弄禪相或故意改變它的形 狀,也別讓它消失。除此之外,你也不應注意禪相的顏色, 因為《清淨道論》裡提到修習安般念的一項重要原則:neva vaõõato manasikàtabba§──「也不應注意(禪相的)顏 色」。如果你注意它的顏色,則成了修習色遍禪,而不再是 安般念了。而且你的定力將停滯、無法提昇,禪相也可能 會因此而消失。因此,就好像把一粒珍珠投進一個裝滿水 的杯子,你應只是讓心投進禪相裡,令心平靜地專注它為 禪相。 如此用功,它就會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 這便是「取相」。你應該下定決心,保持平靜地專注於那白 色的「取相」一小時、二

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禪 (一)

http://www.buddhastation.org/pa_auk_sayadaw.html 兩種入門法 在帕奧禪林的禪修者可以選擇從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 入門。對於後者,當透過修習四界分別觀培育起定力,而 且光很穩定之後,就可以轉修三十二身分,進而經白骨觀 轉白遍處直到證得第四禪,然後再進修慈心觀、佛隨念、 不淨觀及死隨念這四護衛禪和觀禪(vipassanà)等業處, 然後他才修習安般念。在實修時,他應從白遍第四禪出定 後才轉修安般念。由於擁有白遍第四禪的親依止力 (upanissaya satti,近依止力),亦由於觀智已令其定力 更為穩定,所以他能夠非常輕易地,於一或兩次的坐禪時 間裡, 即成就安般念。在《大教誡羅候羅經》 (Mahàrahulovàda Sutta)裡可以看到類此修法的例子: 佛陀先教導羅候羅尊者六界禪,之後才教安般念。因此, 如果定力穩定,是可以從一種業處轉換到另一種業處的。 在此要解釋的是有關第一種進路,即以安般念作為入 門的禪修法。佛陀於《大念處經》( 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中,教導如何修習安般念時說: 「諸比丘,於此,比丘往樹林,往樹下,往空閒處而 結跏趺坐,正直其身,安住正念於業處。彼正念而入息, 正念而出息,或入息長,而知:『我入息長,』又出息長者, 知:『我出息長。』又入息短,知:『我入息短,』又出息 短者,知:『我出息短。』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入息』, 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1 9而入 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20 開始修禪時,先舒適地坐著,然後於鼻子的下方或鼻 孔周圍的某部位覺知氣息進出。別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 去體外,因為若這麼做,你將無法成就定。你應只是於氣 息掃過及接觸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之處覺知氣息,如此你 就能夠培育及成就定。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裡提到,在開始修習 階段必須遵守一項重要的原則: na lakkhaõato paccavekkhi- tabba§.──「不應觀察相」。在此,「相」 是指「自性相」( sabhàva lakkhaõa, 特相) 與「共相」 (sàma¤¤a lakkhaõa)。自性相是指氣息中四大各自的特 徵,即硬、粗、推、熱等。若你

安般入門

連結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修行安般念 以培育定力的基本原則。 佛教的禪修方法有兩大類,即止禪與觀禪。止禪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觀禪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在這兩種方法當中,止禪是觀禪的重要基礎,因此佛陀在《諦相應》(Sacca Samyutta)裡說道:‘Samadhim bhikkhave bhavetha, sama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abhutam pajanati.’──「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力。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實地了知諸法。」所以我們鼓勵初學者先修行止禪,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後修行觀禪,照見諸法實相。 在止禪的四十種方法當中,我們通常教導初學者先修行安般念,因為多數人能藉著修行此法門成功地培育定力。 佛陀在《相應部》(Samyutta Nikaya)裡建議弟子們修行安般念,他說:「諸比丘,透過培育與數數修行安般念所產生的定力是寧靜且殊勝的,它是精純不雜的安樂住處,能在邪惡不善念頭一生起時就立刻將它們消滅與平息。」《清淨道論》則說:「在一切諸佛、某些辟支佛及聲聞弟子藉以獲得成就與當下樂住的基本業處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因此大家應當對這個法門深具信心並且以至誠恭敬的心來修行。 接著我要介紹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點。 第一點:身體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鬆 你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坐姿。如果盤腿有困難的話就不需要盤腿;你可以將兩腿並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將一腿壓在另一腿上。使用適當高度的坐墊可以讓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 接著從頭到腳一部份一部份地放鬆全身,不要讓身體有繃緊的現象。如果發現任何部位繃緊,就藉著放鬆與保持自然來將它舒解。若沒有充分放鬆,在你坐久之後繃緊的部位會造成疼痛或不適,因此在每一次開始靜坐時務必先將全身放鬆。 第二點:放下萬緣,保持平靜安詳的心 你應當思惟一切緣起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它們不會順從你的意願,而只會依照它們自己的過程進行,因此執著它們是沒有用的。理智的作法是在禪修時暫時把它們放下。 每當雜念生起時,你可以提醒自己現在是拋開一切憂慮的時刻,而保持心只專注於禪修的目標──呼吸。如果突然想起某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認為必須仔細地思考一番,你也不應在禪修時那麼做。你可以將它記錄在隨身

如何保持身體健康

我後來想想 以下敘述應該只適合健康或只有點小病的人 因為我一開始只有想到敘述我自己的狀況 沒有把癌末的狀況考慮進去 所以 癌末的話在運動方面 可能可以從甩手功開始 只求有運動到 讓血液有循環就好 不求躁進 之後身體狀況變好再慢慢加 比如說一開始只能跑一百公尺 兩天後跑110公尺試看看 不行的話就繼續維持一百沒關係 比如說一開始甩手功早上只能甩兩分鐘就累了 就休息 不勉強 下午再來一次 若不覺的負擔 再慢慢增加強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