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13, 2009的文章

節錄 [正念的四個練習] 第26~27頁

覺得這本書蠻不錯的 現在起有空就節錄一些上來分享 ===========================page 26============================ 身念處 何為四念處? 於此, 比丘安住於身, 隨觀身體 熱忱 正知 正念 去除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簡單來說 這就是正念禪的描述 禪修者安住於身而觀身 他們就是如此修習正念禪 你安住於身而觀身或對身保持正念 在此重複"身" 是為了確保你是安住於"身" 而非於"受" "心" "法" 而觀身 熱忱 正知 正念 : 這很重要 因為它教導你應如何禪修 ...

佛與阿羅漢的差別

阿羅漢究不究竟這個問題從大乘興起後就一直爭論到現在了 今後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1. 無論在三界內的修行過程如何 那都是世間法 都是無常的 苦的 無我的 2. 沒有任何兩個人的修行過程是完全相同的 諸佛之間或諸阿羅漢之間皆有差異 但那些差異都落在世間法 都是無常的 苦的 無我的 應當捨去 3. 雜阿含110 :「世尊為涅槃故,為弟子說法」 涅槃才是最後的目的 是苦的真正止息 是永斷煩惱 4. 無餘涅槃 就是究竟解脫 佛與阿羅漢皆可入無餘涅槃 入無餘涅槃的阿羅漢是究竟解脫的 5. 在世間法一定有差異 但就出世間法來說 入無餘涅槃 得究竟解脫 是沒有差別的 6. 修行的過程 無論是成佛而得到無餘涅槃 或成阿羅漢得到無餘涅槃 這都不是重點 因為這些都是無常的世間法 到最後都要捨去 因為這些都是苦 的世間法 到最後都要捨去 因為這些都是無我的世間法 到最後都要捨去 因為世間法皆是由五蘊而來的 得無餘涅槃(無餘蘊涅槃) 五蘊消滅無餘了 與三界(世間)的連結永斷 7. 無論是成佛達到無餘涅槃或成阿羅漢達無餘涅槃 重點是思考是否自己能接受無餘涅槃 並以此為目標 才是重點

念處的意義 班迪達尊者

簡介 班迪達大師經常提到「念處」(Satipattana)的意義,他運用語源的說明,闡釋禪修練\ 習中, 觀察生起的身心目標的正確方法。 大師對「念處」這個詞作詳細且實用的說明,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這說明是令禪修得 以成功的妙方。如果謹慎地運用在個人的修行上,「法」將會很快地自我顯露。 正念的七大利益 念處禪修的練習,能夠讓眾生的心得到淨化、超越憂愁和悲泣、滅除身苦和心惱、進入 正道、並證得涅槃。 念處的語源 巴利文的Satipattana,通常英譯作正念的四個基礎(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然而,將Satipattana這個複合字拆解,再檢視其個別成份與組合後的含義,將能夠展 現它完整的意義。 sati + pattana 或者 sati + pa + thana sati(念)源自意指「記憶」(sarati)的字根,但當它作為心所時(遍一切美心心所),則 表示「心在場」、「對當下的警覺」、「覺知心」、「醒覺及留心」,而不是指對過去的 記憶能力。 pattana(住、處)是指「緊密、堅實而穩固的建立」、「運用」、「建造」。 組合這sati與pattana兩個字後,這複合詞的意義就變成「緊密、堅實及穩固的建立起對 觀察目標的覺知」,這種覺知也可以說是supatitthita sati(穩固的正念)。 四念處 四念處只有一個本質──正念觀察身心現象,它們有所區別,是因為正念運用在四種目 標:1.身(kaya) 2.受(vedana) 3.心(citta) 4.法(dhamma)。最後的「法」包含五蓋、五 蘊、六根與六境(一般活動)、七覺支和四聖諦。 正念 巴利文的Sati(念)經常被英譯作Mindfulness(注意或留意)。然而,這樣的翻譯還是無法 呈現完整的字義。「觀察力」(Observing Power)是比較貼切的翻譯。它完整的字義,可以 透過它的幾個特色來理解,例如特相(lakkhana)、作用(rasa, 味)、現起(paccupatthana) 、近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