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6 別讓喋喋不休的小我左腦反客為主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5月 05, 2024 今日心得別讓喋喋不休的小我邏輯左腦反客為主靈魂才是主人 身體只是載具左腦靜下來 並知道 自己是靈魂 啟用用右腦的直覺與能力讓靈魂奪回身體的控制權今天我要練習讓靈魂奪回身體的控制權 頭腦不再喋喋不休之後 真的舒服多了我這麼練習時 就會覺得左腦被阻塞 右腦被激活 大腦變得很安靜 不再吵雜 一直講話喋喋不休 身邊變的寧靜舒服起來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念處的意義 班迪達尊者 9月 13, 2009 簡介 班迪達大師經常提到「念處」(Satipattana)的意義,他運用語源的說明,闡釋禪修練\ 習中, 觀察生起的身心目標的正確方法。 大師對「念處」這個詞作詳細且實用的說明,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這說明是令禪修得 以成功的妙方。如果謹慎地運用在個人的修行上,「法」將會很快地自我顯露。 正念的七大利益 念處禪修的練習,能夠讓眾生的心得到淨化、超越憂愁和悲泣、滅除身苦和心惱、進入 正道、並證得涅槃。 念處的語源 巴利文的Satipattana,通常英譯作正念的四個基礎(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然而,將Satipattana這個複合字拆解,再檢視其個別成份與組合後的含義,將能夠展 現它完整的意義。 sati + pattana 或者 sati + pa + thana sati(念)源自意指「記憶」(sarati)的字根,但當它作為心所時(遍一切美心心所),則 表示「心在場」、「對當下的警覺」、「覺知心」、「醒覺及留心」,而不是指對過去的 記憶能力。 pattana(住、處)是指「緊密、堅實而穩固的建立」、「運用」、「建造」。 組合這sati與pattana兩個字後,這複合詞的意義就變成「緊密、堅實及穩固的建立起對 觀察目標的覺知」,這種覺知也可以說是supatitthita sati(穩固的正念)。 四念處 四念處只有一個本質──正念觀察身心現象,它們有所區別,是因為正念運用在四種目 標:1.身(kaya) 2.受(vedana) 3.心(citta) 4.法(dhamma)。最後的「法」包含五蓋、五 蘊、六根與六境(一般活動)、七覺支和四聖諦。 正念 巴利文的Sati(念)經常被英譯作Mindfulness(注意或留意)。然而,這樣的翻譯還是無法 呈現完整的字義。「觀察力」(Observing Power)是比較貼切的翻譯。它完整的字義,可以 透過它的幾個特色來理解,例如特相(lakkhana)、作用(rasa, 味)、現起(paccupatthana) 、近因(p... 閱讀完整內容
2024/1/31 顯化法則練習 打坐中練習 心得 聖哲曼顯化精要 1月 31, 2024 最近不斷的不斷的看到11:44這個數字 原本想查它的天使數字意思都忘了查 後來昨天下午看到一個靈性工作者FB PO出1144這個數字的意思是 你的思考正要變成現實 天使們在勸你許願 剛好最近不斷的在youtube上面看到顯化法則的訊息 也剛好在研究聖哲曼的顯化法則精要 今天中午上山打坐時 下車時又剛好看到11:44分 而今天整個睡夢中在不動明王的指導下也都在半夢半醒的練習感謝與顯化 所以想說 就是今天打坐時必須練習了 今日心得 使用祝福 與 我希望 或願 的差別 例如 我希望某人 或我希望一切眾生 豐盛 健康 平安 快樂 靈性成長 祝福某人 或祝福一切眾生 豐盛 健康 平安 快樂 靈性成長 祝願某人 或祝願一切眾生 豐盛 健康 平安 快樂 靈性成長 三者是有差別的 我希望是指 用我自己小我的能力改變他人的命運 把自己的希望加諸在別人身上 讓某人或眾生 經由小我的付出 變成 豐盛 健康 平安 快樂 靈性成長 祝福是指 用神的能力 宇宙的能力 讓某人或眾生 他們自行變得 豐盛 健康 平安 快樂 靈性成長 祝願則是指 上面兩者的融合 當使用 "我希望" 時 會覺得肩膀立即變沉重 而且久了會莫名的痠痛不會好 因為把別人的靈性成長與幸福都扛在自己的小我身上了 自己會變得很累 而效果卻很有限 其實是扛別人跑 硬拉別人起來 但是他們可能會因此沒學會自己來人間該學的東西 例如無條件的愛 而且當使用小我的力量時 我慢也容易升起 變的自傲 例如別人變好了 會覺得 都是我的功勞 即使的確如此 是自己辛苦付出的功勞 但也是容易增長我慢 執著小我 就找不回大我了 再來就是 大部分的人的小我其實能力是很有限的 其實也幫不了對方... 閱讀完整內容
判斷真偽經 9月 10, 2009 附錄: 摘自佛使比丘著作[一問一智慧] .............................................................................. (16)「對某個教法,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佛陀設定一個檢核的原則:對照經典( Sutta )──法,來審查及判斷, 並與毘奈 耶( Vinaya )──律作比較。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的 基礎上。 若有人發表論述,自稱是從佛陀或一群博學的長老聽來的教法,並說用它來修行可以 滅苦。如果我們對他的言論產生懷疑,佛陀說要用二種方式進行檢核: (一)對照經典以審查、判斷。經典是將各種不同的教誨予以系統化集成,它有明確的軌 則,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軌則,那麼就拋棄它。 (二)與毘奈耶比較。毘奈耶是一種典範、準繩、明確的制度,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 個制度,那麼就拋棄它。 ...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