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班迪達大師經常提到「念處」(Satipattana)的意義,他運用語源的說明,闡釋禪修練\ 習中, 觀察生起的身心目標的正確方法。 大師對「念處」這個詞作詳細且實用的說明,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這說明是令禪修得 以成功的妙方。如果謹慎地運用在個人的修行上,「法」將會很快地自我顯露。 正念的七大利益 念處禪修的練習,能夠讓眾生的心得到淨化、超越憂愁和悲泣、滅除身苦和心惱、進入 正道、並證得涅槃。 念處的語源 巴利文的Satipattana,通常英譯作正念的四個基礎(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然而,將Satipattana這個複合字拆解,再檢視其個別成份與組合後的含義,將能夠展 現它完整的意義。 sati + pattana 或者 sati + pa + thana sati(念)源自意指「記憶」(sarati)的字根,但當它作為心所時(遍一切美心心所),則 表示「心在場」、「對當下的警覺」、「覺知心」、「醒覺及留心」,而不是指對過去的 記憶能力。 pattana(住、處)是指「緊密、堅實而穩固的建立」、「運用」、「建造」。 組合這sati與pattana兩個字後,這複合詞的意義就變成「緊密、堅實及穩固的建立起對 觀察目標的覺知」,這種覺知也可以說是supatitthita sati(穩固的正念)。 四念處 四念處只有一個本質──正念觀察身心現象,它們有所區別,是因為正念運用在四種目 標:1.身(kaya) 2.受(vedana) 3.心(citta) 4.法(dhamma)。最後的「法」包含五蓋、五 蘊、六根與六境(一般活動)、七覺支和四聖諦。 正念 巴利文的Sati(念)經常被英譯作Mindfulness(注意或留意)。然而,這樣的翻譯還是無法 呈現完整的字義。「觀察力」(Observing Power)是比較貼切的翻譯。它完整的字義,可以 透過它的幾個特色來理解,例如特相(lakkhana)、作用(rasa, 味)、現起(paccupatthana) 、近因(p...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