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 十二相應 因緣篇 佛陀品 第二 分別

老死是怎麼來的?



相應部

十二相應 因緣篇

佛陀品


第二 分別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爾時,世尊宣說曰:]
「諸比丘!我為汝等分別說緣起,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則宣說。」
彼等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世尊以此宣說曰:
「諸比丘!何為緣起?諸比丘!

緣無明有行,
緣行有識,
緣識有名色,
緣名色有六處,
緣六處有觸,
緣觸有受,
緣受有愛,
緣愛有取,
緣取有有,
緣有有生,
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
如是全苦蘊之集。


諸比丘!何為老死?
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老衰、衰耄、朽敗、白髮、皺皮、壽命之頹敗、
諸根之耄熟,以此謂之老。

於各種眾生之部類,各種眾生之歿、滅、破壞、死、破滅、諸蘊之破壞,
遺骸之放棄,此謂之死。

如是此老與死,諸比丘!以此謂之老死。


諸比丘!何為生?
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出生、出產、降生、誕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
諸比丘!以此謂之生。


諸比丘!何為有?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
諸比丘!以此謂之有。
[註]「有」,表示生命的存在。欲有、色有、無色有,指的是在解脫之前,
[註] 一定會在三界存在。
[註] 欲界眾生,因難脫飲食、睡眠、男女的欲求,
[註] 造作種種業因而受欲界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果報
[註] 色界眾生,不再需要飲食、睡眠、男女,無欲界粗染之身,但仍有色身,
[註] 雖屬清淨之色,煩惱猶存;
[註] 無色界眾生,已超越物質世界,不再有色身,但貪著定境,未盡煩惱,天界報盡仍
[註] 會墮落。


諸比丘!何為取?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諸比丘!以此謂之取。
[註] 欲取(k?mup?d?na)(巴),謂執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
[註] 見取(ditthup?d?na)(巴),執取錯誤之見解,如身見、邊見、邪見等。
[註] 戒禁取(s?labbatup?dna)(巴),執著於奉行不合理的禁戒,如外道之牛戒、狗戒等。
[註] 我語取(attav?dup?d?na)(巴),執取「有我、我所」之論說,亦即有我、我所之煩惱


諸比丘!何為愛?諸比丘!此等有六愛身:
色愛、
聲愛、
香愛、
味愛、
觸愛、
法愛,
諸比丘!以此謂之愛。


諸比丘!何為受?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
眼觸所生之受,
耳觸所生之受,
鼻觸所生之受,
舌觸所生之受,
身觸所生之受,
意觸所生之受是,
諸比丘!以此謂之受。


諸比丘!何為觸?諸比丘!
有六觸身:
眼觸、
耳觸、
鼻觸、
舌觸、
身觸、
意觸是,
諸比丘!以此謂之觸。


諸比丘!何為六處?
[諸比丘!此等有六處:]
眼處、
耳處、
鼻處、
舌處、
身處、
意處,
諸比丘!以此謂之六處。
[註] 六處 又名六入處 亦為六根的別名


諸比丘!何為名色?[諸比丘!]
受、
想、
思、
觸、
作意、
以此謂之名;
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以此謂之色。
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
[註] 四大種就是地、水、火、風
[註] 名法和色法,指稱心理和生理的運作



諸比丘!何為識?
諸比丘!此等有六識身: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是。
諸比丘!以此謂之識。
[註] 在《長部.大因緣經》中,詳細地解釋了:
[註] 什麼是「識」及「識」如何成為名色的緣。
[註] 在這部經中佛陀對阿難陀尊者提到:如果「識」沒有投生母胎,
[註] 就沒有「名色」在母胎中形成。
[註] 如果「識」在母胎中被中斷的話,就不可能有「名色」的發展;
[註] 或者說有個小男嬰或小女嬰的「識」被外力終止,
[註] 那麼他的「名色」也不可能再成長。
[註] 是「識」啟動了胚胎的發展,而這個「識」是來自於剛死不久的某個有情。
[註] 這個「識」並非靈魂也不是一個不變的實體,而是不斷地變化與生滅。


諸比丘!何為行?諸比丘!此等有三行:
身行、
口行、
心行是。
諸比丘!以此謂之行。


[註] 由於「行」的生起而有「識」的生起。這裡翻譯為「行」可能不是那麼正確,
[註] 更精確地翻譯應該為「思」—「意志行」或「思行」。
[註]「行」這個字在佛教經典中有很多意義,在十二支緣起中意指「不善業思」
[註] 或是「善業思」。思心所或意志是我們造業的主要原因,即「行」是主要造業的因。
[註] 在這一世當中,我們總會有身、口、意的行為,這些皆從我們的「思」、「意志」,
[註] 也就是「行」而來。當「行」所推動的行為結束後,這「行」並沒有結束,
[註] 而是留下印象反印在「有分心」中,餘留了潛在的力量。這些「行」在因緣上成熟\
時,
[註] 則會產生其相應果報。同時有些強烈的「行」具有潛能,能引導有情到某地投生。


諸比丘!何為無明?諸比丘!
無知於苦,
無知於苦集,
無知於苦滅,
無知於趣苦滅之道,
諸比丘!以此謂之無明。
[註] 什麼是無明呢?無明就是不知道苦、不知苦之集、不知苦之滅、不知達苦滅之道。
[註] 所謂的「不知四諦」並非指不曉得四諦的內容,而是表示沒有證悟、
[註] 沒有現觀到四聖諦。
[註] 由於此根本的無知讓有情從事各種業,包括從身、口、意中產生善與不善業,
[註] 而這業又構成後來生起「識」的緣。
[註] 我們很顯然地可以看出無明是如何直接成為不善行的新因緣。
[註] 例如有一個人並不了解佛法、不相信業果原則或緣起,而造了各種惡業,如惡口、
[註] 殺生、邪淫等,這些行為會導致他後來投生到惡道。
[註] 這種情況是因這個人不了解什麼是四聖諦。
[註] 另一種情形是:有人雖存邪見不瞭解四聖諦,但因具有善意,所以造了些善業,
[註] 讓他的心中有善意識,這善業會導致他在輪迴中投生善道。


諸比丘!如是
緣無明而有行,
緣行有識,
緣識有名色,
緣名色有六處,
緣六處有觸,
緣觸有受,
緣受有愛,
緣愛有取,
緣取有有,
緣有有生,
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
如是全苦蘊之集。


因無明之無餘、
離貪滅,故行滅。
因行滅,故識滅
因識滅 故名色滅
因名色滅 故六處滅
因六處滅 故觸滅
因觸滅 故受滅
因受滅 故愛滅
因愛滅 故取滅
因取滅 故有滅
因有滅 故生滅
因生滅 故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
如是全苦蘊之滅。」





========================================================

如何滅除無明 何為苦滅之道

請參考 清靜道論

修習戒定慧與止觀

諸比丘!為淨眾生、為度愁歎、為滅苦憂、為得真諦、為證涅槃,唯一趣向道,
^^^^^
即四念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念處的意義 班迪達尊者

2024/1/31 顯化法則練習 打坐中練習 心得 聖哲曼顯化精要

判斷真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