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6, 2009的文章

相應部 22相應(蘊相應) 五十八經 等覺者 (佛與阿羅漢的差別)

相應部 22相應(蘊相應) 五十八經 等覺者 [五八] 第六 等覺者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諸比丘! 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色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 則名為 "正等覺者" (註 或 遍正覺者)。 諸比丘! 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色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 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受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 則名為 "正等覺者" (註 或 遍正覺者)。 諸比丘! 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受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 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想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 則名為 "正等覺者" (註 或 遍正覺者)。 諸比丘! 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想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 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行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 則名為 "正等覺者" (註 或 遍正覺者)。 諸比丘! 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行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 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識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 則名為 "正等覺者" (註 或 遍正覺者)。 諸比丘! 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識 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於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之比丘,有何之差別,有何之特相, 有何之殊異耶? 」 「大德! 我等於法,乃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 大德世尊!願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當從世尊聞而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乃如是說曰: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說未說之道, 知道,覺道,悟道。 (註 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是未生起道的創始者;未出生道

達賴喇嘛文集(3)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 引述自達賴喇嘛: : 『在無上瑜伽續中,即使是第一步的接受灌頂,都必在男性和女性佛交抱的面前成辦。五 : 方佛必須有明妃陪伴。……此外,密續提到在圓滿次第的修行過程中,行者在到達某一境 : 界時,就要尋找一位異性同修,作為進一步證道的衝力。在這些男女交合的情況中,如果 : 有一方的證悟較高,就能夠促成雙方同時解脫或證果。』 → SkyElder:達賴喇嘛文集(3)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56頁 → SkyElder:上面是出處 推 zackmarc:次第很重要 → SkyElder:次第當然重要 第一步的接受灌頂 就要 → SkyElder:男性和女性佛交抱了 → gamete:為什麼只有異性同修 沒有同性雙修 → SkyElder:阿宅門都不用修了 → gamete:有沒有比較瞭解的可以說一下 如果同性雙修 → gamete:行不行的通 推 zackmarc:一開始就無上瑜珈@@? → yuki1107:灌頂就要修無上瑜珈..沒有吧

判斷真偽經

附錄: 摘自佛使比丘著作[一問一智慧] .............................................................................. (16)「對某個教法,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佛陀設定一個檢核的原則:對照經典( Sutta )──法,來審查及判斷, 並與毘奈 耶( Vinaya )──律作比較。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的 基礎上。 若有人發表論述,自稱是從佛陀或一群博學的長老聽來的教法,並說用它來修行可以 滅苦。如果我們對他的言論產生懷疑,佛陀說要用二種方式進行檢核: (一)對照經典以審查、判斷。經典是將各種不同的教誨予以系統化集成,它有明確的軌 則,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軌則,那麼就拋棄它。 (二)與毘奈耶比較。毘奈耶是一種典範、準繩、明確的制度,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 個制度,那麼就拋棄它。

先得定 或乾觀者

y兄您好 在下目前所學有限 僅就目前所知的來供您參考 戒定慧是傳統的修行次第 亦是清淨道論所寫的修學次第 但以目前南傳禪師來講 遵循此次第的比較少 像主流的馬哈希就是主張乾觀者 就是跳過定 直接觀 這對目前的眾生根性來講並沒有什麼不好 眾生可以很快的從乾觀得到利益 也符合覺音尊者 「以證得無礙解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為一千年,以三明為一千年,以乾觀者為一千年 ^^^^^^^^^^^^^^^^ 目前眾生根性的確是偏向乾觀者 但我認為這沒什麼不好 這符合了大部分眾生根性 眾生可以很快的從乾觀得到利益 不能依此認為馬哈希尊者不會定或不遵循傳統次第 應當說他觀察到了眾生根性 大概到了乾觀者的時代 所以給予眾生所需要的 馬哈希禪師是近代德高望重的尊者 應該給予恭敬 另一派遵循傳統次第 先定後觀者最有名的是帕奧禪師 在緬甸有帕奧禪林 修習者亦眾 帕奧禪師應邀來台灣過 講了許多經典 有電子檔的紀錄 可參考我過去的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sTLx6n (Buddhism) [ptt.cc] 第三章:從安般念至色、無色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239012731.A.1B1.html 這樣的次弟跟清淨道論相像 帕奧禪師也開示了許多入定的細節與經驗 唯得定不易 需要非常大量的時間修習 這要看決心跟因緣客觀條件是否允許了 清淨道論是有系統的 巨細靡遺的重要著作 可以跟帕奧著作互相比對 參考 我對法爾這個團體不甚了解 此團體經常在台北市有開課 但我並無參加 只是在搜尋七支坐法時 依他網頁所描述方法 得到助益 對於網頁上的 安般數習法 也得到助益 如此而已 自己先依此法實驗了半個月 並且查詢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大略是這樣沒錯 但修行細節是否有誤就不得而知了 若您也有成果 還望不吝指教 分享 皈依 頂禮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發文時避免使用激烈的字句

: 以法律來比喻的話,您認不認為阿含是憲法呢? : (沒深入阿含,別輕下斷論喔~否則只會暴露自己的無知 :P) y兄您好 您佛學淵博 但在下有誠懇的建議 根據在下的經驗 (根據我過去所犯的過錯的經驗) 儘量避免用較激烈的字句 否則 1.可能將他們越推越遠 而讓他們遠離真實的佛法 這樣就無法達到我們宣揚正法的目的了 2.使用這樣的字句時 我觀察到自己 已經起了嗔心 常起嗔心 這會使我累積起嗔心的惡習 惡業 使我習慣起嗔心 這樣的習慣累積成惡業的能量 在下次入胎時可能因此能量帶我至惡趣 請參考 南傳 相應部 因緣相應 或 北傳 十二因緣 我板上的這篇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fAsP3y (Buddhism) [ptt.cc] 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 文章網址: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252306329.A.0FC.html 也可略作參考 3.佛陀有吩咐 對惡性比丘,默而擯之。 4.他們只是因緣際會下 長久接觸像法 無緣接觸正法 故暫時迷思而已 一切都是無常的因緣何合使之陷入無明

世尊如此開示: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

世尊如此開示: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 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 為何需要修習四念處?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37/37.htm#第二章四念住) 「念住」的定義是全心全意、安穩地警覺。共有四種念住,分別是: 一. 身念住 二. 受念住 三. 心念住 四. 法念住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現象上,例如呼氣與吸氣。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三、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歷程上,例如有貪或者離貪。 四、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觀法,例如五蓋等。  關於這四種念住,如果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的某部位上,例如吸氣與呼氣,就等於安 住在一切事物上。因為修行人有能力依照他的意願專注在任何對象上。 「安住」意指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在吸氣與呼氣上專注一個小時,在這段時間, 他的專注力仍然能夠穩定地固守在呼吸上。如果想要專注兩個 小時,他的專注力還是會穩定地固著兩個小時。由於思緒上的不穩定 (尋,Vitakka),使得專注力從他固著的對象上脫離,這種情形是不會發生的。  有關四念住的詳細論述,請參閱《大念住經》(譯者按:見《長部》第二十二經)。 為什麼要將心安住在吸氣與呼氣上,不要陷入其他的對象?這是因為對我們而言, 有必要集中控制「六識」,「六識」在過去無數無盡的輪迴中騷動地漂流。 我應該陳述得更清晰一些。心靈習慣從「六根」的六種對象中,迅速地從某一對象至 另一對象。  例如無法控制心靈的瘋子,他不知道用餐的時間,毫無目的地四處遊蕩。父母親找到 他,供他用餐,喫了五、六口,他就翻倒盤子,揚長而去,因此,不能好好享用一 餐。到了這種程度,他已經喪失心神,甚至無法用完一餐。在交談的時候,因喪失心 神,無法完整說出一句話。從談話開始、過程到結束,他都無法認同別人。他的談話 ,毫無意義,不能承擔世間的任何事務,也不能完成任何工作。這種人不能真正稱 為人了,他已經完全無知了。  如果這位瘋子遇到一位優秀的醫生,並接受了嚴苛的治療方法,將他綑綁和監禁, 經過治療,變為一位神智健全的正常人。經過如此的治療,在用餐的時候,他可以 控制住心,那時候可以飽餐了。

相應部-第二二相應(五陰誦 陰相應-)第八七經

《雜阿含第一二六五經》、 相應部-第二二相應(五陰誦 陰相應-)第八七經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 其時,具壽跋迦梨住陶師之家,患重疾病而甚痛苦。 時,具壽跋迦梨告諸侍者言: 友等!去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以我語頭面頂禮世尊足而白言:「大德!跋迦梨 比丘,患重疾病困苦,彼以頭面禮世尊足。」再如是白之:「大德世尊!願以哀愍 故,請來跋迦梨之處。」」 「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去而詣世尊之住處。詣而敬禮世尊, 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跋迦梨比丘,患重疾病而其痛苦,彼以頭面禮世尊足。復言曰:「大德! 願以哀愍故,請來跋迦梨之處。」世尊默然而聽許。 時,世尊著下衣、持缽、衣,往具壽跋迦梨之處。 具壽跋迦梨,遙見世尊來,見而起床。 時,世尊言跋迦梨曰. 「止止!具壽跋迦梨,勿起床!此處有設座,我坐此處。」 世尊坐於所設之坐。 坐而世尊言具壽跋迦梨曰: 「跋迦梨!堪忍否?足否?苦受之損為不增耶?知損失而不知增長耶?」 「大德!不忍、不足,苦受增而不損,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跋迦梨!有少分之惡作否?有少分之追悔否?」 「大德!實不少惡作,不少追悔!」 「跋迦梨!汝於自戒有所責否?」 「大德!我於自戒無所責。」 「跋迦梨!若於自戒無所責者,有何惡作,有何追悔?」 「大德!欲詣見世尊已久,但雖欲往見世尊,唯我身缺乏力。」 「止止!跋迦梨!何必見此爛壞之身。跋迦梨!得見法者則見我,見我者乃見 ^^^^^^^^^^^^^^^^^^^^^^^^^^^^ 法。跋迦梨!見法則見我,見我乃見法。 跋迦梨!汝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是故於此處……如是觀者,則知……不再受後有。」 時,世尊以此教法,教導具壽跋迦梨,則從座起,而向鷲峰山去。 時,世尊離去後未久,而告諸侍者言: 「友等!以床載我至仙人黑石窟,如我應如何思命終於屋內耶?」 「唯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跋迦梨,即以床載具壽跋迦梨到仙人黑石窟。 時,世尊於日分之餘,及斯夜住鷲峰山。 時,有二天神於深夜現殊妙之色相,偏照鷲峰山,來詣世尊之住處……乃至 ……立於一面。

獅子王臥 --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六

佛學乃科學非玄學 世尊開導的獅子王臥法是最符合人體工學最適合人類的睡眠姿勢 根據四分律 X44n0744_p0676c08(00)║右脅累腳 X44n0744_p0676c09(00)║ 此是師子王臥法也。中阿含云。獸王師子。 X44n0744_p0676c10(03)║ 晝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時。足足相累。伸尾在後。 X44n0744_p0676c11(02)║ 右脅而臥。過夜平旦。迴顧視身。若身體不正。見已不喜。 X44n0744_p0676c12(00)║ 若其身周正。見已便喜。彼若臥起。從窟而出。 X44n0744_p0676c13(02)║ 出已頻呻。頻呻已。自觀身體。自觀身體已。四顧而望。 X44n0744_p0676c14(01)║ 望已。便再三吼。吼已。便行求食。獸王師子。臥法如是。 X44n0744_p0676c15(00)║ 若比丘臥法。比丘依村邑。過夜平旦。著衣持缽。 X44n0744_p0676c16(01)║ 入村乞食。善護持身。守攝諸根。立於正念。彼從村邑。 X44n0744_p0676c17(00)║ 乞食已竟。收舉衣缽。澡洗手足。至無事處。或經行。 X44n0744_p0676c18(00)║ 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除已。復於初夜。 X44n0744_p0676c19(02)║ 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除已。於中夜時。 X44n0744_p0676c20(01)║ 入室欲臥。四[執/衣]憂多羅僧。敷著床上。 [埶/衣]僧伽梨作枕。 X44n0744_p0676c21(00)║ 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意係明想。正念正智。 X44n0744_p0676c22(03)║ 恒念起想。於後夜時。速從臥起。或經行。或坐禪。 X44n0744_p0676c23(04)║ 淨除心中諸障礙法。如是比丘。師子臥法。僧祇律云。 X44n0744_p0676c24(03)║ 不聽餓鬼臥。阿修羅臥。貪欲人臥。若仰向者。阿修羅臥。 X44n0744_p0677a01(01)║ 覆地者。餓鬼臥。左脅臥者貪欲人臥。 X44n0744_p0677a02(06)║ 比丘應如師子獸王。順身臥。敷時不得左敷。應右敷。

南北傳雜阿含經對讀 可以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

無意間發現了這個不錯的網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SA/index.htm 提供了北傳阿含經與南傳相應部的翻譯對照 看來有心修習原始佛教之人還蠻多的 望世尊開釋之如來真實義可長傳人間

相應部12相應70經/須尸摩經(莊春江譯)

相應部12相應70經/須尸摩經(莊春江譯) 雜阿含347經[正聞本489經/佛光本346經](莊春江標點) 我所聽到的是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迦蘭陀撒餌處的竹林中。   那時,世尊受到恭敬、敬重、尊重、禮敬、崇敬,得到許多衣、食、住處、病人的 需要物、醫藥必需品,比丘僧伽也受到恭敬、敬重、尊重、禮敬、崇敬,得到許多 衣、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而異學遊行者受到不恭敬、不敬重、 不尊重、不禮敬、不崇敬,得不到許多衣、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   而當時,遊行者須尸摩與一遊行者大眾一同住在王舍城。   那時,遊行者團對遊行者須尸摩這麼說:   「來!須尸摩學友!你到沙門喬達摩那裡行梵行,學得法後,來教我們。   我們學得那個法後,將對在家人說,這樣,我們也將受到恭敬、敬重、尊重、禮敬、 崇敬,得到許多衣、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   「是的,學友!」遊行者須尸摩回答自己的團體後,就去見尊者阿難。   見了後,與尊者阿難相互歡迎。   歡迎與寒喧後,在一旁坐下。   在一旁坐好後,遊行者須尸摩對尊者阿難這麼說:   「阿難學友!我想要在這法、律中行 梵行。   那時,尊者阿難帶著遊行者須尸摩去見世尊。   見了後,問訊世尊,然後在一旁坐下。   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位遊行者須尸摩這麼說:『阿難學友!我想要在這法、律中行梵行。』」   「那麼,阿難!你們使須尸摩出家吧。」   遊行者須尸摩得在世尊面前出家,得受具足戒。   而當時,眾多比丘在世尊面前記說究竟智:   「我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   尊者須尸摩聽說眾多比丘在世尊面前記說究竟智:   「我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   那時,尊者須尸摩就去見那些比丘。   見了後,與那些比丘相互歡迎。   歡迎與寒喧後,在一旁坐下。   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須尸摩對那些比丘這麼說:   「聽說尊者們在世尊面前記說究竟智:『我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 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四分律與持咒

以下為敝人的疑問與一些看法 再次強調 是敝人的"疑問" 與"不一定正確"的看法 提出只是想與大家討論 敝人看到很多人瘋狂持咒 想為自己消業障 認為唸越多消越多 對於這樣的人 大家如何看待? 若有人持咒是為了讓自己運氣更佳 躲避災難 相信持咒後積得功德來世或今世過的更好 相信消除業障後生活可得安樂 大家如何看待 若有人只持咒求安樂而不去求正法 該如何看待 又有人持咒為他人加持 認為如此他人即可得物質與精神上之安樂 該如何看待 色受(物質上)為無常 無常之事物為苦 想行識(精神上) 為無常 無常之事是苦 若持咒求到的是無常 不等於在求苦嗎 北傳《中阿含心品多界經第十》 如果還會捨離從內心去探求滅苦之道,反而向心外求法, 去學習外道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語, 以此祈求令我脫離痛苦, 這種行徑反而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已親見正法者絕不可能如此; ^^^^ 敝人認為何謂正法 如 相應部12相應70經 (學友篇) 你怎麼想,須尸摩!色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適合認為: 『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因此,須尸摩! 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 或下劣、或殊勝,或遠、或近,所有色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被看作: 『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真我。』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須尸摩!看到了這樣,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 在行上厭,在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而解脫。 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

阿羅漢 分為 慧解脫與俱解脫 阿羅漢

慧解脫與俱解脫 印順導師 佛與聖弟子達到究竟解脫的,稱為阿羅漢,有 慧解脫prajn~a^-vimukta, 俱解脫ubhayatobha^ga-vimukta二類。 依慧得解脫,名慧解脫; 心離煩惱而得解脫,名心解脫citta-vimukti: 這二者,本是一切阿羅漢所共通的。 由於心是定的異名,所以分為 慧解脫, 及(心與慧)俱解脫二類。 佛為須深Susi^ma說: 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四禪,也沒有(五)神通, 是以法住智dharma-sthitita^-jn~a^na通達緣起而得解脫的。 俱解脫得四禪、無色定、滅盡定,依禪而引發神通, 見法涅槃dr!s!t!adharma-nirva^n!a。 如從離煩惱,得漏盡智a^srava-ks!aya-jn~a^na而解脫來說, 慧解脫與俱解脫,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 然慧解脫者,沒有根本定; 眼見、耳聞都與常人一樣;老病所起的身苦也一樣(但不引起心苦)。 俱解脫阿羅漢有深的禪定;引發神通──見、聞、覺、知都有超常的能力; 老病所生的身苦,因定力而大為輕微。 在阿羅漢中,俱解脫者是少數,受到佛弟子的欽仰。 ^^^^^^^^^^^^^^^^^^^^^^^^^^^^^^^^^^^^^^^^^^^^^^ 但得深定,發五神通,依定力而身苦輕微,是共世間的,神教徒也有人能修得這樣的。 所以,佛弟子應以般若自證得解脫為要務,而以般若得解脫, 是要從如實知見緣起中,對眾生──自己身心(五蘊、六處、六界)的行動, 了解為什麼會起愛著,為什麼會引生苦痛,要怎樣才能解脫, 依正見緣起的無常、無我,才能達成解脫生死的目的。 如不了解道要,一心專修禪定,或者求神通,那是要滑入歧途的。 (華雨集2) 四果阿羅漢,有應供(受尊敬供養),殺賊,不生等意義。 ^^^^^^^^^^^^^^^^^^^^^^^^^^^^^^^^^^^^^^^^^^^^^^^^^^^^^ 這是究竟解脫聖者的尊稱,依修道求解脫來說,這是最究竟的, ^^^^^^^^^^^^^^^^^^^^^^^^^^^^^^^^^^^^^^^^^^^^^^^^^^^^^^^ 所以釋尊在世時,也是被稱為阿羅漢的(還有其他的尊稱)。 ^^^^^^^^^^^^^^^^^^^^^^^^^^^^^^^^^

何謂無明 第二十二相應蘊相應(五陰頌) 一三四篇

第二十二相應蘊相應(五陰頌) 一三四篇 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園…… 友拘絺羅!無明,說無明者。 友!何者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友!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受…… 想…… 行…… 不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友!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如是言已,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摩訶拘絺羅曰: 「友拘絺羅!明,說明者。友!何者為明?如何為明人耶?」 友!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受…… 想…… 行…… 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友!說此為明,如此為明人。」 --

對想讀佛經之人

只推薦你開始持戒 然後修習 大念處經 若要對佛的核心教法有概念 我只先推薦 清淨道論 以後可增加雜阿含經或南傳相應部 清淨道論網址 http://myweb.ncku.edu.tw/~lausinan/Tipitaka/Post-Canon/Visuddhimagga/ Visuddhimagga.htm 電子檔 http://www.fjland.net/Soft/UploadSoft/200701/Visuddhimagga(CHI).rar 大念處經寫的籠統 你可以完全只依清淨道論去修習止觀 由持戒 修定 才有辦法生慧 生慧後自然懂得佛法 未生慧的話 就會像很多人 看了一輩子的佛法卻誤解其中的道理或無法領會 生慧的話 就算不看佛法 你還是能自己領悟 解脫 只是比較慢而已 就像要一個小學生去學微積分 那很困難 但如果你生慧了 就算沒人發明微積分 你自己有一天也發明的出來 只是學別人已經發明出來的 快很多 可是重點還是在 要生慧 最後記住 看了一年的佛法 都比不上去"實修"一天來的有用 佛法一定要實修實證 才有用 絕對不要一直陷在理論與論辯裡 那不但無法開慧 只會形成煩腦與所知障 千萬記住

《密宗道次第廣論》

《密宗道次第廣論》戌二 時輪規: 〈時輪本釋〉, 如前所說瓶等四種灌頂有二傳法。 二瓶灌頂前已說訖,為聞經等所傳前密灌頂,除說由睹業印婆伽獲得歡喜,余皆同前。 為講經等所傳後密灌頂,(399)謂由師長與【自十二至二十歲】九明等至, 俱種金剛注弟子口,依彼灌頂。 如是第三灌頂前者,與一明合受妙歡喜。 後者,隨與九明等至,即由彼彼所生妙喜。 第四灌頂前者,由菩提心住摩尼中,不外漏注俱生歡喜,是謂世俗第四灌頂。 — 根據此段經文 上師需要十二至二十歲共九位明妃共事高潮 然後把精液(俱種金剛)讓弟子品嚐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為什麼超過20歲的就不行呢? Xras:去問正覺同修會,他們會告訴你讓你滿意的答案 SkyElder:印順在妙雲集下編之九『佛教史地考論』 SkyElder:裡面寫 這是公然的拿佛法作淫亂的煤介, SkyElder:掩護他們的罪行,竟然向女人要求:「彼 SkyElder:應與我」,要女人將身體貢獻給他們,因 SkyElder:為這是「如來付囑汝」。他們偽造佛說,以 SkyElder:為佛要女人將身體供養他們。女人在信仰 SkyElder:不好意思 我比較相信印順 既然印順說 SkyElder:那是"偽造佛說" 我也不需要去問什麼

達賴喇嘛是密宗還是顯宗?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九『佛教史地考論』 出處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7/yinshun17-18.html 印順在裡面寫: 藏傳密教偽造佛說 節錄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十七、十八)所敘的法滅情況,顯然是在罽賓滅法與拘睒彌法 滅的傳說中,參入許多新的成分,而結合為新的傳說。 此經為隋闍那崛多譯,論到罽賓滅法的原因(卷十七)說: 「彼等比丘所至家(此即婦女)處,相前言語,後以方便令作己事 (指男女和合,即私事﹞。 於彼舍中共語言己,即便停住示現身瘡(即男女根的別名)。 於俗人所,種種誑惑,種種教示:彼應與我,如來付囑汝。 ……彼即報言:汝明日來,如己家無異。 ……我住於此十年 [P309] 勤求,猶尚不能得是諸法,如汝今者,於一夜中已得是法。 ……此是因緣,滅正法教」。 這段文字,是值得解說的。從來罽賓滅法的傳說,與「誘拐王妃」,「潛入王宮」, 「妻居育子」有關,即含有男女曖昧的事情。 此經說得更明白了,但此男女的曖昧情形,與日本式的娶妻不同, 也與中國內地僧侶的情形不同。 因為日本是公開地轉移到一般人的家庭常情;內地僧侶偷偷摸摸,內心還覺得非佛法的。 如罽賓比丘的作風,卻是西藏喇嘛式的,把此男女情欲神秘化,把他作為修行佛法看的。 ^^^^^^^^^^^^^^^^^^^^^^^^^^^^^^^^^^^^^^^^^^^^^^^^^^^^^^^^^^^^^^^^^^^^^^^^^^^^ 他們公然的拿佛法作淫亂的煤介,掩護他們的罪行,竟然向女人要求:「彼應與我」, ^^^^^^^^^^^^^^^^^^^^^^^^^^^^^^^^^^^^^^^^^^^^^^^^^^^^^^^^^^^^^^^^^^^^^^^^^^^^ 要女人將身體貢獻給他們,因為這是「如來付囑汝」。 ^^^^^^^^^^^^^^^^^^^^^^^^^^^^^^^^^^^^^^^^^^^^^^^^^ 他們偽造佛說,以為佛要女人將身體供養他們。 ^^^^^^^^^^^^^^^^^^^^^^^^^^^^^^^^^^^^^^^^^ 女人在信仰佛教的熱情下,聽說這是佛說的,這是無邊功德的大供養,又是頂好的佛法, ^^^^^^^^^^^^^^^^^^^^^^^^^^^^^^^^^^^

[問題] 楞嚴經卷9 指密宗弟子是魔弟子?

[問題] 楞嚴經卷9 指密宗弟子是魔弟子?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于末世時。 在我法中出家修道。 或附人體或自現形。 皆言已成正遍知覺。 讚歎淫欲破佛律儀。 先惡魔師與魔弟子淫淫相傳。 ^^^^^^^^^^^^^^^^^^^^^^^^^^ 如是邪精魅其心腑。 近則九生多逾百世。 令真修行總為魔眷。 命終之後畢為魔民。 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 大乘楞嚴經可信還是密宗可信? 版規規定大乘藏傳皆是佛教 但教義居然完全相違背 真是不可思議

轉世 靈魂 沒有"永遠"的執著 需執於正法

※ 引述《nantonaku (nantonaku)》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ask 看板] : 作者: nantonaku (nantonaku) 站內: ask : 標題: [請問] 達賴lama是只有一人嗎? : 時間: Thu Sep 3 17:21:55 2009 : 他一直轉世一直轉世 : 那所以自始至今 他就是同一個人的靈魂? : 一直是同一個人? 沒有一成不變的實體 色身是一成不變的嗎? 色聲香味觸法 此六觸是一成不變的嗎? (每次吃同一樣東西都有一模一樣的感覺?) 腦中的思考 心想 是一成不變的嗎 若仔細思維全身上下 發現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實體 那你說的 有常的 靈魂在哪裡? 是有靈魂在輪迴 只是這個靈魂不是有常的 不是一成不變的 是業業相續 今生肉體滅了 可是五蘊未滅 慾望還是很強烈 那他就會再另外一個空間產生另外一個無常的實體 這樣業業相續下去 不斷在無常中受苦 直到你涅盤寂靜 五蘊不起為止 -- Xras:話說得真好!給你拍拍手!不過您既然說身心皆 Xras:是無常,請問您要如何用此無常之身心去執著佛 Xras:陀正法,用身執或用心執,或不用身也不用心, Xras:用佛陀沒說的另外一個東西執? SkyElder:沒有"永遠"的執著 今日你執於佛法 SkyElder:明日可能就執於邪法 放棄正法 SkyElder:這是根器的問題 而根器是累世因緣合和 SkyElder:而來的 就像有人今天看了地藏本願經 SkyElder:發願不再惡口 妄語 綺語 兩舌 SkyElder:但隔天就退轉 就忘了 依然造口業 SkyElder:就像我身邊有人是大乘十幾年信徒 SkyElder:但老了卻聽信密法 臨老入花叢 SkyElder:你知道大魚大肉 臨老入花叢的意思吧 SkyElder: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 SkyElder:真處 SkyElder:根據楞嚴經 這要下無間地獄的 SkyElder:若要永不退轉 此生正精進 依四念處住 Xras:您是不會回答呢?還是看不懂問題?不管是永遠 SkyElder: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SkyElder:唯

雜阿含 九零六

雜阿含 九零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何因何緣,世尊 先為諸聲聞少制戒時,多有比丘心樂習學; 今多為聲聞制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 佛言: 「如是,迦葉, 命濁、 煩惱濁、 劫濁、 眾生濁、 見濁, 眾生善法退減故, 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 迦葉。 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 偽寶出已,真寶則沒。 如是,迦葉, 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 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 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 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 如來正法 不為地界所壞, 不為水、 火、 風界所壞, 乃至惡眾生出世, 樂行諸惡、 欲行諸惡、 成就諸惡, 非法言法、 法言非法、 非律言律、 律言非律, 以相似法, 句味熾然, 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迦葉,有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 若比丘 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 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依猗而住。 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 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 而依止住,是名。 迦葉,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 「迦葉,有五因緣令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何等為五? 若比丘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若法、若學、若隨順教、 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迦葉,是名五因緣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 是故,迦葉,當如是學: 『於大師所,當修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 若隨順教、若諸梵行, 大師所讚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佛說是經已,尊者摩訶迦葉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906 相應部16迦葉相應13篇 正法 像法

此篇清楚說明了為何會從正法入像法時代 相應部 十六相應 迦葉相應 第十三篇 像法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大迦葉,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尊者大迦葉,白世尊言: 「大德!依如何之因、如何之緣,於前,學者則少,而多數比丘,得立智耶? 大德!又依如何因、如何緣,於今,學者則多,而少數比丘少得立智耶?」 「迦葉!此為如是: 眾生衰,正法將滅之時,學者則多,少數比丘得立智。 迦葉!只要正法之未滅,像法之世則不生, 迦葉!像法之世生時,則有正法之滅。 迦葉!譬如只要金之不滅、則偽金之世不生, 迦葉!偽金之世生時,乃有金之滅。 迦葉!同此只要,正法之未滅,則像法之世不生。 迦葉!像法之世生時,則有正法之滅。 迦葉!地界不能令正法滅。 水界不能令正法滅 火界不能令正法滅 風界不能令正法滅。 於是,彼等愚人之生時,能令此正法滅。 迦葉!譬如船之先沈。 迦葉!如是正法不應有滅。 迦葉!有此等五正法之混亂,有滅之退法。 五者何耶? 迦葉!於此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 不尊重師、住不隨順, 不尊重法、住不隨順, 不尊重僧伽、住不隨順, 不尊重學、住不隨順, 不尊重定、住不隨順。 迦葉!此等之五退法,為正法之混亂與滅。 迦葉!此等之五退法,為正法之確立、不混亂、不滅者。五者何耶? 迦葉!於此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 尊重師、住隨順, 尊重法、住隨順, 尊重僧伽、住隨順, 尊重學、住隨順, 尊重定、住隨順。 迦葉!此等之五法,為正法之確立,不混亂、不滅。」 此頌曰: 滿足與無愧 月喻入在俗 老與三教誡 言定與勝智 止住處與衣 死後與像法

相應部 十二相應 因緣篇 佛陀品 第二 分別

老死是怎麼來的? 相應部 十二相應 因緣篇 佛陀品 第二 分別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爾時,世尊宣說曰:] 「諸比丘!我為汝等分別說緣起,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則宣說。」 彼等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世尊以此宣說曰: 「諸比丘!何為緣起?諸比丘! 緣無明有行, 緣行有識, 緣識有名色, 緣名色有六處, 緣六處有觸, 緣觸有受, 緣受有愛, 緣愛有取, 緣取有有, 緣有有生, 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 如是全苦蘊之集。 諸比丘!何為老死? 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老衰、衰耄、朽敗、白髮、皺皮、壽命之頹敗、 諸根之耄熟,以此謂之老。 於各種眾生之部類,各種眾生之歿、滅、破壞、死、破滅、諸蘊之破壞, 遺骸之放棄,此謂之死。 如是此老與死,諸比丘!以此謂之老死。 諸比丘!何為生? 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出生、出產、降生、誕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 諸比丘!以此謂之生。 諸比丘!何為有?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 諸比丘!以此謂之有。 [註]「有」,表示生命的存在。欲有、色有、無色有,指的是在解脫之前, [註] 一定會在三界存在。 [註] 欲界眾生,因難脫飲食、睡眠、男女的欲求, [註] 造作種種業因而受欲界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果報 [註] 色界眾生,不再需要飲食、睡眠、男女,無欲界粗染之身,但仍有色身, [註] 雖屬清淨之色,煩惱猶存; [註] 無色界眾生,已超越物質世界,不再有色身,但貪著定境,未盡煩惱,天界報盡仍 [註] 會墮落。 諸比丘!何為取?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諸比丘!以此謂之取。 [註] 欲取(k?mup?d?na)(巴),謂執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 [註] 見取(ditthup?d?na)(巴),執取錯誤之見解,如身見、邊見、邪見等。 [註] 戒禁取(s?labbatup?dna)(巴),執著於奉行不合理的禁戒,如外道之牛戒、狗戒等。 [註] 我語取(attav?dup?d?na)(巴),執取「有我、我所」之論說,亦即有我、我所之煩惱 諸比丘!何為愛?諸比丘!此等有六愛身: 色愛、 聲愛、 香愛、 味愛、 觸愛

粗心的控制

轉載自 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22Method/M107ABreathe.htm 三、粗心的控制 很多人說我也想打坐,但一坐下後心亂想,不得不放棄。此種人無智慧又不請教他人,真是福德不具足,沒有遵照方法去修、去做,當然無法入門的。初學打坐的人,因平時身無靜止下來過,不知自心是那麼心猿意馬,從無一刻安定。現盤腿坐定後,始知此心亂七八糟,若用安般數息法很得利,能自在控制你亂心,那是不錯的境界。因數息法除能增長呼吸長度外,第二個功用是在攝受你的粗心、妄心,不要去胡思亂想。初學人的粗心要怎麼來攝受呢?攝受在「數一數二」上,攝受在呼吸上上下下中,這種方法叫做「數息守意法」。 很多道場都在教數息法,如果你照《安那般那沙第法門經》中所言去做的話,體會其殊勝處,就不會用其他的方法去教人。安般數息法正確的說法是入息數一(單),出息數二(雙),數的數字不要超過十息,十息以後再由一開始。 有的道場說數息法很簡單,從一數到一千也可,或吸吐完再數一次,或甚至倒數數字,此種說法並不是說不對,但其效果及方法沒有經典之精神也。若是行家或久經打坐沒進境者,以安般守意經方法試試看,即知其差異在何處矣。 例如打坐時,你數:1,2,3….9,10,之後又倒數:10,9….3,2,1等,此種數息法祇是在攝受你的心,無法好好控制你的呼吸,不能在無意間拉長呼吸。若用安般數息法,你的心要去配合,也就能把呼吸拉長,呼吸拉長要做什麼?就是要丹田能夠早日成形,發動氣機,是有很多的功用在裡面,不是只有攝受你的心而已。如果你要這麼念1,2,3….9,10,10,9….3,2,1,那不如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這樣還可以消業障,念1,2,3…幹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攝受心,也可以消業障。 如果安般數息法還不能攝受你的心,打坐時心還是無法定下來,那表示你的業障蠻重的,否則你坐下來怎麼會一直胡思亂想一大堆呢?此是業障深重之現象,故安般數息法派不上用場。此時,你只有用「萬法歸一」的法門來攝心。什麼叫「萬法歸一」?就是將萬種念頭,歸在一句佛號上。既然妄想一堆,不如以一句佛號來攝受心,同時亦可消業障,讓吾等理性抬頭。 一個人一心一意用嘴巴來念佛號,是用第六意識心來修。妄想心起自第七識對八識種子的執著,若用第六意識來念佛,其力量會強過第七意識的妄

安那般那數息法

轉載自 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22Method/M107ABreathe.htm 二、安那般那數息法 打坐第二重點是呼吸,呼吸主要在建立丹田契機,使丹田能成形。次要目的是攝受初學的粗心,不致於胡思亂想。其實此安那般那數息法在初學者言,比打坐姿勢來得重要。因丹田不成形,打坐就無進展,姿勢擺得好,也是只有腳痛的份,學習時間會拖得很長,耐力不足者即會退轉,不學了。 在座的七、八位同學是第一次學習打坐,腦中一片空白,教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會有很好的境界,進展也會很快;以前自己摸索,或者是在別的地方學過的,不管對的、不對的都會變成一種所知障,何謂「所知障」?所知學識養成的一種習慣,習慣就變成一種障礙。 現在先說明如何呼吸,要講呼吸就要配合數息法。要做數息法就要認識「心」,「心」就是意念,有的人搞不懂什麼叫做「心」?什麼叫做「意」?佛教講「心」有好幾種,譬如我叫他看我手指,手指在指導你看這裡、看那裡,此「心」在唯識講是第六意識,現在用此心念來前導你的呼吸。要呼吸時心為前導,鼻端開始吸入的空氣要緊接在後,然後繼續呼吸! 先述明《安般守意經》,經云:「坐禪法,一不二數,二不一數。一數二者,謂數一息未竟,便言二,是為一數二,如是為過精進。二數一者,謂息已入二,甫言一,是為二數一,如是為不及精進。‧‧‧,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便隨精進也。」由上舉經文觀之,呼吸配合數息法要,記住安般數息法要。 開始吸氣時,心當前導就開始往下走,氣跟在後面,心走到那裡就觀想那裡。觀想心經過鼻子、喉嚨、肺部再到胃部,最後入小腹丹田處。 現在說明「在一數一,在二數二」的要訣,一是單數,是指吸氣,二是雙數, 是指呼氣。何時是一,何時該數一?例如有一個人一口氣可吸100個氧(O2),開始吸氣時,心由鼻頭往下走,空氣隨在後。心走到一半路(胃部),第一個氧就跟在後面,此時第50個氧還在鼻外面,第100個氧還沒開始進入鼻中,這時候是不是在「一」?不是!這時候不能數「一」。 觀想的心又繼續往下走,走到丹田時,第1個氧到了丹田,第2個氧接著在後,第50氧達胃部中間站,第100個氧剛好在外面,這時候要不要數「一」?因還不是數「一」的時候,還尚差一點!故不能數一。 觀想的心已經到了終點--丹田,不能夠再往下了,氣呢?第100個氧還在

七支坐法

轉載自 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22Method/M1067Points.htm 今天講打坐的姿勢,下一節來後就要自己打坐了。今天也有很多人來後就打坐,不管姿勢對不對,打坐的姿勢在你有氣感起來後比較重要,若你姿勢不對氣就不通,不通就逼著你去校正姿勢。剛開始打坐沒有氣呀!故坐姿不是很重要,先培養丹田成形最重要。 打坐的姿勢,在佛教來講是指七支坐法,「支」者可以講做支撐點,也可以講做重點。支撐點是什麼?是支撐重量的中心,就像蹺蹺板一樣,中間有一個支點支撐兩邊重量,那兩邊蹺來蹺去就很容易。這七個重要的架構、部位搞對的話,打坐起來就會非常順利,所以也可以講七個重點,這七個重點對你打坐都影響很大,現在一個一個講: 1. 手支: 手怎麼擺?在一般的禪修之間,都是結三昧印為手印,「三」梵語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從手印結出來的,所以我們結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如何結呢?很簡單!兩個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兩手大姆指輕輕的相抵觸,很自然的放在腳的上面,肚臍的下面,不要懸空。你功夫不夠懸空久了會累,功夫夠的人懸空沒關係,因為他氣走上來後,手不會累。剛開始要有一個著力點,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著肚子做個圓圈,有人會氣往上走後下來繞雙手一圈。當然我們不要去用那個心意念帶動,但是我們手印一結,外在的干攪都對你沒有影響,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裡面看正中間的佛像都是結這個手印,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你在禪修時結這個手印,若肩膀會酸、會痛時,表示你的膽經、三焦經與膀胱經較不通。就像感冒一樣,風寒時膀胱經先受害,所以頸部、肩部僵硬。同時三焦經不通,即丹田閉死。如果你去參加禪七,長久打坐擺這個定心手印姿勢,然後手又沒有氣感,肩膀酸痛,代表陽經絡不通順,或許陰經絡氣旺,但達不到體表處,此即陰盛陽衰,內臟雖然氣旺,但並沒有通到外部的陽經絡來。 如果有氣感的話,手印隨便一擺放,氣就很旺盛。有時候,氣會慢慢上來,然後手會慢慢往上移動。以前有一個老師父,他練不倒單,每天一入夜就打坐,打坐入定氣很旺的時候,手印就會慢慢的往上抬起,有時候抬到胸前,也沒有感覺。因為我們的經絡很多條,正經有六條脈-三陽、三陰,氣具足的時候,手自然就會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時,這時候天就快亮了,大約凌晨三點半或四點時。小師父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