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禪 (一)

http://www.buddhastation.org/pa_auk_sayadaw.html

兩種入門法
在帕奧禪林的禪修者可以選擇從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
入門。對於後者,當透過修習四界分別觀培育起定力,而
且光很穩定之後,就可以轉修三十二身分,進而經白骨觀
轉白遍處直到證得第四禪,然後再進修慈心觀、佛隨念、
不淨觀及死隨念這四護衛禪和觀禪(vipassanà)等業處,
然後他才修習安般念。在實修時,他應從白遍第四禪出定
後才轉修安般念。由於擁有白遍第四禪的親依止力
(upanissaya satti,近依止力),亦由於觀智已令其定力
更為穩定,所以他能夠非常輕易地,於一或兩次的坐禪時
間裡, 即成就安般念。在《大教誡羅候羅經》
(Mahàrahulovàda Sutta)裡可以看到類此修法的例子:
佛陀先教導羅候羅尊者六界禪,之後才教安般念。因此,
如果定力穩定,是可以從一種業處轉換到另一種業處的。
在此要解釋的是有關第一種進路,即以安般念作為入
門的禪修法。佛陀於《大念處經》( 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中,教導如何修習安般念時說:
「諸比丘,於此,比丘往樹林,往樹下,往空閒處而
結跏趺坐,正直其身,安住正念於業處。彼正念而入息,
正念而出息,或入息長,而知:『我入息長,』又出息長者,
知:『我出息長。』又入息短,知:『我入息短,』又出息
短者,知:『我出息短。』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入息』,
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1 9而入
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20
開始修禪時,先舒適地坐著,然後於鼻子的下方或鼻
孔周圍的某部位覺知氣息進出。別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
去體外,因為若這麼做,你將無法成就定。你應只是於氣
息掃過及接觸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之處覺知氣息,如此你
就能夠培育及成就定。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裡提到,在開始修習
階段必須遵守一項重要的原則: na lakkhaõato
paccavekkhi- tabba§.──「不應觀察相」。在此,「相」
是指「自性相」( sabhàva lakkhaõa, 特相) 與「共相」
(sàma¤¤a lakkhaõa)。自性相是指氣息中四大各自的特
徵,即硬、粗、推、熱等。若你注意它們,那麼你的修行
就變成四界分別觀,不再是安般念。共相是指氣息的無常、
苦、無我三相。這表示不要注意「入、出、無常」,或「入、
出、苦」,或「入、出、無我」。因為在這階段的入息與出
息還是屬於概念21( pa¤¤atti,觀念)。概念並非修習觀禪
之法(dhamma),只有究竟法22(paramattha)才是觀禪
的目標( 所緣)。除了結生心之外, 任何依靠心所依處
(hadaya vatthu)生起的心都有能力產生入息與出息。若
想要轉觀究竟法,你就必須辨別這些心生色法(即出入息)
的四界。入息與出息皆是許多非常微細的色聚( råpa
kalàpa)。在每一粒色聚裡有九個色法,即:地、水、火、
風、顏色、香、味、食素及聲音。其中的聲音是不同的色
聚中的地界互相撞擊時產生的聲音,即呼吸的聲音。若你
能夠有系統地辨別這九種色法,你可以觀它們的生滅為無
常,觀它們不斷受到生滅壓迫為苦,以及觀它們沒有不壞
實質為無我。在還未達到這階段時,若你觀照概念為無常,
那並不是修安般念的方法。因此,以安般念來培育定力時
不應該注意四界的自性相及生滅的共相,而應只是專注於
出入息的概念。這就是你必須專注以培育定的安般念目
標。如果你在過去世曾修此禪法,累積諸波羅蜜,當以這
種方式專注於氣息的概念時,你能輕易地專注於入息及出
息。
在一或兩次的坐禪後, 若你覺得還是不能好好地專
注,那麼你應該採用《清淨道論》裡建議的數息方法,這
能協助你培育定力。你應於每一入出息之末端數,如「入、
出、一;入、出、二⋯⋯」。至少數至五,但不超過十。我
們鼓勵你數至八,以作為對你正在培育的八聖道分表示尊
敬。無論如何,你可依自己的意願在五至十之間選擇一個
數目,然後下定決心在這段時間內,不讓心飄蕩到其他地
方。當如此數息時,就能夠把心專注,而只是平靜地覺知
氣息而已。如此專注至少半小時之後,應該修習下一個步
驟:入息長,知:「我入息長,」;又出息長者,知:「我出
息長。」入息短,知:「我入息短,」;又出息短者,知:「我
出息短。」
在這階段,你必須對入出息的長短培育覺知。這裡的
長短並非指尺寸上的長短,而是指時間的長度。覺知每一
入出息時間的長短,你會發覺有時入出息的時間長,有時
則短。在這階段,你所應做的只是單純地如此覺知氣息而
已。如果要默念,不應默念:「入、出、長;入、出、短」,
只應默念:「入、出」,同時附帶覺知氣息是長或短。有時
在一次靜坐當中,氣息從頭到尾都是長的,有時從頭到尾
都是短的,但是你不應故意使它變長或變短。在此,注意
氣息的長短只是幫助心專注於氣息而已,專注力的重點仍
然是氣息。所以你不應太在意它到底是多長或多短。如果
你那麼做,你的擇法覺支會過強,心反而不能定下來。
對於某些禪修者,在這階段會有禪相出現。不過,如
果平靜地修習約一小時後,禪相仍然未生起,那你應該進
行下一個步驟: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入息」,修習:「我
覺知息全身而出息」。
於此,佛陀指示你持續不斷、從頭到尾地在同一點上
覺知整道氣息(全息)。當你如是修習時,禪相可能生起。
若是如此,不應該馬上轉移注意力至禪相,而應該繼續覺
知氣息。
如果持續不斷、從頭到尾地專注大約一小時之後,而
沒有禪相出現,那你應該換到下一個步驟:修習:「我止身
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若要做到這一點,應決定使息平靜下來,並持續不斷、
從頭到尾地專注於息。不必刻意使用任何方法使息變得更
為平靜,因為這樣會使定力退失。在《清淨道論》裡提到
四種能夠讓息平靜下來的因素,即:思惟、念慮、作意和
觀察。因此,在這階段所需要做的是下定決心使息平靜下
智慧之光
32
來,然後繼續地專注於息。以此方法修習,息就會更平靜,
禪相也可能會出現。
在禪相即將生起之前,許多禪修者會面對一些困難,
尤其是氣息會變得非常微細,甚至覺察不到它。如果這現
象發生,應該在之前能覺知氣息的那一點等息重現。
只有七種「人」不呼吸,即:死人、胎兒、溺水者、
失去知覺者、入第四禪定者、入滅盡定者、梵天神。你應
省思自己並非其中任何一者,只是正念不夠強,不足以覺
知呼吸的氣息而已。
別刻意去改變呼吸以使它明顯,如果這麼做就無法培
育定力。只要如實覺知氣息。如果氣息不明顯,則只需要
於之前能覺知它的地方等待它。當你如是運用「念」和
「慧」,息就會重現。若心能夠很穩固地專注於微細的氣
息,禪相就會出現。當禪相首次出現時,不要把注意力從
氣息轉移至禪相,如果這麼做,它就會消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念處的意義 班迪達尊者

2024/1/31 顯化法則練習 打坐中練習 心得 聖哲曼顯化精要

判斷真偽經